房天下 >资讯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工作报告草案

六盘水日报  2015-03-02 09:15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六盘水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市七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宝贵意见。

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4年,面对经济下行、市场整体疲软、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等不利因素影响,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帮助和支持下,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奋力拼搏,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一系列政策及重大部署,高举“发展、为民”旗帜,坚持主基调、主战略,按照建设“四个更加”经济强市的要求,牢牢守住发展、生态、安全三条底线,科学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取得较大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一些重点领域、重要环节实现新突破、取得新进展。

(一)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结构调整引向深入

经济发展稳中提质。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042.73亿元,增长14.1%。其中:产业完成75.75亿元,增长7%;第二产业完成567.08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完成398.9亿元,增长16.4%;三次产业结构由2013年的6.6:57.1:36.3调整到7.2:54.4:38.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56.36亿元,增长11.5%。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36.27亿元,增长26.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28.74亿元,增长4.2%。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713亿元,增长4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36.9亿元,增长1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168元,增长11.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791元,增长12.9%。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817.1亿元,增长8.3%;贷款余额701.2亿元,增长16.9%。全面小康实现程度77.4%。

结构调整转中升级。一产转型成效明显。围绕打造“喀斯特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区”目标,全面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加快推进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有力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完成猕猴桃、茶叶、刺梨等特色产业种植88.98万亩,调减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种植面积30万亩,在粮食总产量稳定在80万吨的基础上,粮经比从51:49调整到39:61,经济作物占比大幅提升,比重首次高于粮食作物。盘县刺梨果脯、六盘水苦荞茶、六盘水苦荞米、水城猕猴桃、四格乌洋芋、牛场辣椒等6个特色农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荣获“中国野生猕猴桃之乡”、“中国野生刺梨之乡”、“中国红豆杉之乡”称号。新增11个市级园区为省级园区,全市省级园区达26个;水城米萝猕猴桃产业园区、六枝郎岱农业园区在全省绩效考评中分别排位和第五位。省级龙头企业达33家,市级龙头企业达126家,新增农民合作社266个。二产升级进展加快。进一步夯实传统产业基础,全年完成原煤7121.7万吨,洗精煤3434.09万吨,焦炭541.05万吨,钢材430.1万吨,水泥920.05万吨,发电量364.8亿千瓦时,铝材22.83万吨。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加快,黔桂电厂“上大压小”工程全面建成正式运行;华润六枝电厂、六枝路喜循环经济、盘北低热值煤电厂等一批低热值煤电厂及风电项目加快推进;水矿鑫晟煤化工复产;盘县黔桂天能焦化煤电化循环经济园区及苯加氢项目建成投产、LNG项目即将建成;煤层气开发利用扎实推进,开发利用率达33.3%;水城矿业集团产值突破百亿元,全市实现百亿元产值的企业达3家。富士康精密电子制造、明诚LED科技产业园、梅安森电子科技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成投产,红豆集团生物制药、制衣落户开工。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全市11个产业园区完成产业投资250亿元、基础设施投资155亿元,建成标准厂房75万平方米,统计入住率达80%以上,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达1028.8亿元,增长17.6%。品三商砼公司、安凯达公司等新型建筑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实现我市民营企业上市零的突破。三产优化快速推进。围绕建设“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目标,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成功打造玉舍森林公园滑雪场、夜郎牂牁江、乌蒙大草原、妥乐古银杏、贵州屋脊韭菜坪、野玉海等一批旅游景区,成功举办全市届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大会和第十一届中国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节,“贵州屋脊·中国凉都”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夏季避暑、冬季滑雪的特色旅游品牌得到广泛认可,2014年接待游客首次突破千万人次,达1032万人次,增长47.4%,旅游总收入57.27亿元,增长29.1%,增速位列全省。加快“引金入市”步伐,成功引进招商银行、贵阳银行等金融机构。商贸物流、文化体育、康体养生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有力促进三次产业互为支撑、融合发展。

开放带动深入推进。加大“请进来、走出去”力度,组织开展了长三角、珠三角、北京、贵阳等系列招商活动,完善招商引资项目考核办法,推行招商引资项目全程代办和并联审批制度,引进华润集团、富士康、华能新能源、红豆集团等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等优强企业;实际利用外资3.9亿美元,增长39.34%;与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贵阳市、黔西南州、贵阳海关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特殊人才1280人。

(二)投资拉动作用明显,投资效益不断显现

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一是抓开工。全市集中开工项目共1296个、总投资2086.3亿元,完成747.5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05.7%。二是抓重点。2014年市级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411个,总投资5486.1亿元,全年共完成820亿元,占50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量的61.4%。三是抓储备。强化项目谋划、包装和推介,全市项目库项目总投资达1.83万亿元,纳入贵州省国家重大工程项目313个,总投资953亿元,首批纳入省级PPP项目库项目146个,总投资823亿元。

全力搞好协调服务。一是抓督促。对重点项目和新开工项目采用“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个领导、一抓到底”的工作措施,加强项目建设全程跟踪服务;采取旬调度、月督查、季考核的方式,督促项目加快推进、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二是抓入库。全年在库亿元项目共396个,总投资2611亿元,全年完成投资942亿元。三是抓要素保障。完善了政府性债务风险化解借、管、用、还一体化机制,全力争取上级资金,市属投融资公司融资到位105.21亿元;完善土地管理长效机制,共收储土地41639亩,获省批准建设用地24643亩。四是抓监督管理。出台《六盘水市级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六盘水市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办法》,审计政府投资项目110个,审减金额8.97亿元。

(三)城乡建设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实现重大突破

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以省、市示范小城镇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构建“山水城市、绿色小镇、美丽乡村、和谐社区”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格局,城镇化率达44.5%。完成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并经省城规委审查通过,启动市中心城区控规全覆盖编制工作,完成棚户区改造等33个专项规划、56个乡镇总体规划、319个村庄整治规划。城市形象和品味显著提升,全力推进钟山、水城、红桥同城发展,内环快线基本建成,水西南路建成通车,钟山大道和人民广场地下人防工程、水城河综合治理等项目开工建设,机场高速、德宏路、康乐南路、红桥东路等项目建设加快,城市有轨电车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87.91亿元,同比增长7.57%;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153.1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6.64%;启动实施9255户棚户区改造;完成市中心城区9个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深入推进“四创”活动,我市获“全省文明城市”称号,盘县通过“国家卫生县城”评估,水城县、钟山区、盘县获“全省文明县城”称号。小城镇建设成效明显,全市示范小城镇“8+X”项目建成32个,新增省级示范小城镇1个,建成岩脚、郎岱、羊场、柏果、玉舍、月照等一批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宜业宜居的山地特色小城镇。大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完成投资39亿元。

基础设施实现重大突破。一是交通方面,六盘水月照机场建成通航,六六高速建成通车,实现通航、县县通高速;沪昆客运专线境内段建设加快,安六城际铁路开工建设,启动水盘城际铁路前期工作,盘县机场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六盘水火车站新站房投入使用,六盘水至威宁铁路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杭瑞高速毕节至都格段、盘兴高速建设加快,都香高速六盘水至威宁段、纳晴高速境内段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大力实施一批景区景点旅游公路和重要节点公路项目,提前启动实施“十三五”规划通村沥青路1734公里;六枝黔中等一批便民码头开工建设。二是水利方面,纳入“三位一体”规划的骨干水源工程开工建设14个,黔中水利枢纽一期主体工程和双桥水库基本建成,6个大中型水库、电站下闸蓄水,花岩洞应急取水工程并网供水,朱昌河、观音岩等重大水源工程加快建设,治理病险水库7座,开发利用地下水机井232口,解决26.8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三是信息、电网方面,建成10千伏以上项目313个、变电站16座,新增线路1994公里,实现中心城区220千伏电网全覆盖;市中心城区、六枝主城区、盘县主城区、乡镇中心区域实现4G网络全覆盖。

(四)生态建设有效推进,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

循环经济取得新成效。高举循环经济旗帜,编制了《六盘水市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实施方案》和《六盘水市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发展规划》,经省发展改革委评审后,已由省政府转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快推进煤炭产业兼并重组和改造升级,促进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和精深加工,淘汰煤矿落后产能339万吨,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达6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68%,淘汰水泥、焦炭、锌冶炼等落后产能89万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2.49%。

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20万亩,完成营造林45.37万亩,治理石漠化53.5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55.5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45.4%。明湖国家湿地公园荣获“美生态湿地公园”称号,盘县古银杏风景名胜区妥乐景区保护与治理项目获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牂牁江湿地公园、月亮河森林公园获国家林业总局批准。成功举办2014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水生态文明与水生态基础设施分论坛。城市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75.7%和71%。自2014年6月起,发布PM2.5等6个参数的空气质量指数,优级天数62天,良级天数137天。启动国家生态功能区补偿改革试点前期工作。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省下达任务。

(五)民生工作不断加强,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2014年“十件民生实事”有序推进。10个方面共138项,总投资130.9亿元,完成投资79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20%。大力推进扶贫攻坚。实施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完成15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52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减少贫困人口14.55万人;完成统筹城乡培训29466人,占计划任务数的223.36%;农危房改造20700户全部开工,完成投资64768万元,为年度计划的182.52%;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3026户11802人。深入实施教育“9+3”计划。启动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工作;狠抓“控辍保学”,推进市中心城区退高进初进小,深入开展“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活动,完成学前教育工程26个,实现中心乡镇幼儿园全覆盖,寄宿制学生宿舍建设面积15.73万平方米,高中教育城、以朵职教城、六盘水师范学院二期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挂牌成立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和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加快发展卫生计生事业。继续巩固和完善新农合制度,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城镇居民参保人数达30万人,新农合参合人数226万人,参合率达99.06%;完成全市乡、村两级卫生计生机构整合,建成12个乡镇卫生院、44个村卫生室;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凉都人民医院采用PPP模式顺利开工建设;完成人口计生“三降一升”目标,认真落实单独二孩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33‰。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成功举办了凉都消夏文化节、全省第五届残疾人运动会等重大赛事活动,中央电视台对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赛进行了全程现场直播,我市知名度得到极大提升。争取省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30个、全民健身路径21套、乡镇农民体育工程19个,市级投入体育彩票公益金建设全民健身路径16套、乡镇农民体育工程13个。完成农村电影公益放映12338场次,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37490套。六盘水体育中心等大型公用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入使用,野玉海耐力性高原训练基地开工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实现全覆盖。持续强化社会保障。落实“3个15万政策”,新增微型企业3006户,启动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全面推进创业平台建设,全市共挂牌培育10个创业孵化基地,建成1个创业孵化基地,全年新增就业10.02万人,省考核认可8.55万人。认真做好价格工作,物价总水平保持稳定。城乡居民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10.25%和10.17%。全市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完成市内省属4大国有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移交我市办理。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9114套,完成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房建设试点城市项目贷款6.4亿元。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制定落实“8个100%制度”,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0.83%、6.12%。钟山区荣获“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荣誉称号。

(六)深化改革力度加大,发展活力不断激发

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及8个专项改革小组,研究出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及36个改革方案,全面推进104项改革事项,编制了重要改革任务中长期实施规划,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出台了行政审批制度、农村产权制度、财政预算管理、文化体制机制等改革实施方案;出台了加强和改进乡镇工作的实施意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设立方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等系列规范性文件;完成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加快推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公布市级36个行政机关权力清单;取消和下放行政许可审批事项162项,法定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时限压缩率达65%;整合重组了8家市属投融资实体公司;128家市属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工作基本完成,采取PPP模式完成市燃气总公司改革改制,出台国有企业用人、资产管理等制度;实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项目“应进必进”;启动水城县农村产权确权整县试点,盘县被列为全省城乡总体规划“多规融合”试点县;启动盘县县级公立医院改革。

2014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环境,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总量增大。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正式成为全省第四个“千亿俱乐部”成员,增速高于国家和省,人均生产总值实现5876美元,高于全省平均数。二是结构趋优。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投资比重达45%,“3155”工程的实施改变了原有农业产业结构,旅游等服务业的快速增长提升了第三产业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已初具雏形,经济结构更趋于合理,产业、产品已逐步从产业链低端走向中高端;非税收入占比下降13.85个百分点,财税结构逐步优化。三是活力增强。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540亿元、增长22.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52%;新增市场主体19211户,注册资本金308亿元,分别增长12%、37.7%。县域经济比重提高到68.1%。四是潜力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取得历史性突破,特色产业种植、高新技术、旅游等行业快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电子商务、新能源等产业快速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发展加快。这些都将为未来一定时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夯实了基础、增强了后劲。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帮助和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团结一心、顽强拼搏的结果。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一是经济发展已进入“三期叠加”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市产业发展受到强烈冲击,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工业产品价格持续下跌,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有的甚至面临资金链断裂;二是我市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方式粗放等一些长期积累的问题和存在的短板进一步凸显,全市煤、钢、电、铝等传统工业增速放缓,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有力支撑;三是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难度大,节能减排承受较大压力;四是对外开放水平不高,扶贫开发、社会事业发展、民生改善压力大。对于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安排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新的一年,在新常态下,应认真分析、准确判断经济环境,抢机遇、迎挑战、抓发展,全力做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一)总体要求

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标,高举循环经济旗帜,守住发展、生态、安全三条底线,坚持主基调、主战略,主动适应新常态,主动抢抓新机遇,主动实现新作为,以上率下、把握大势、统筹全局、着眼民生、提速转型,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开创新局面,为实现同步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201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以上,达到120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6%以上,达到136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增长15%,达到250亿元;非税收入占比下降5个百分点以上;2000万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达到490亿元;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达到1670亿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21%以上,达到86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达到272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1%、17%以上,分别到达900亿元、82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达到23772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达到7755元;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41‰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61‰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任务。

(二)发展环境

面临挑战。一是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由于当前经济受出口增速放缓、总体消费不足及结构性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正面临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双重压力,主要产品产量和价格将持续低位运行。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我市尚未摆脱以“量增”为主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自主创新能力低仍是我市经济发展的短板。三是转型升级产业尚未成熟。促进我市转型升级发展的山地现代特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短期内难以成为经济的主力支撑。四是地方财政压力加大。我市今年进入政府还债高峰期,政府举债受到国家宏观政策限制,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设资金将进一步趋紧。五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任务加重。市委市政府已确立建设大健康旅游目的地的目标,需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同时,今年是新环境保护法实施的年,国家对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要求将更高、更严。六是把握新常态的能力亟需提高。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针对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新政策,特别是PPP模式、创投引导基金及海绵城市等新的专项补助,需要我们更进一步深入学习、深入实践,全面提升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的能力。

有利因素。一是发展基本面依然向好。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部署和实施,将进一步激发新的发展活力;相继出台的一系列精准刺激政策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持续稳定经济增长、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二是政策机遇红利叠加。新型城镇化、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扶贫攻坚、乌蒙山片区扶贫攻坚和国发2号文件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将大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同步小康进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将我市列为资源型成长型城市、国家能源后备基地,国发2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六盘水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在国家战略的引领和支持下,今年我市有望进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序列,将在资源型城市发展中探索出一条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有力拓展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和格局。三是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盘江、水矿、黔桂等本土企业在发展煤化工等转型升级上有了新突破,华润、富士康、红豆、明诚、梅安森等企业的入驻,加快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四是交通大改善助推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随着机场通航、高速公路相继通车,交通的便利性将大力促进以大健康旅游为主题的旅游产业发展,有力带动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五是“3155”工程实施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随着“3155”工程的大力实施,农业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发展节奏加快,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力提高农民收入,大力推进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发展。

整体来看,2015年我市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依然复杂,挑战与机遇并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三)工作思路

按照2015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围绕主要目标,要着力坚持三个结合、注重四个导向、发挥五个优势。

坚持三个结合。一是坚持把稳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首要任务,注重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二是坚持投资拉动与扩大消费相结合。强化投资对消化产能、增加就业、促进消费的作用,继续抓好项目建设、挖掘消费潜力,不断提升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作用。三是坚持把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相结合。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努力提高开放的层次和水平,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注重四个导向。一是注重改革统领导向。切实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破解我市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二是注重开放带动导向。进一步拓宽视野,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战略布局,精准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开放战略,倾力打造“双向桥头堡”,促进合作共赢。三是注重创新驱动导向。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把科技创新作为提升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支持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完善由市场评价创新成果的机制,促进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竞争实力。四是注重投资拉动导向。针对我市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城乡差距依然较大的现状,加大向上争取力度,积极采取PPP等新型投资模式,切实提高项目谋划、实施、管理水平。

发挥五个优势。一是充分发挥工业基础优势。我市已形成810万千瓦电力装机容量,原煤1.13亿吨设计生产规模,钢材500万吨的产能,拥有江南好的焦煤资源、占全省45%的煤层气资源,通过数十年的发展,形成水钢、盘江、水矿、六枝工矿等一批较大产能、产量的大型国有企业,将进一步巩固我市工业经济稳定发展,使我市在全省能源、原材料方面继续处于领军地位。二是充分发挥气候优势。“贵州屋脊·中国凉都”的品牌已深入人心,凉都消夏文化节、夏季马拉松赛、冬季滑雪等已赚足人气,充分打好这张牌,有利于旅游、大健康、房地产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城市形象和知名度,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发展要素聚集。三是充分发挥地理优势。我市低纬度、高海拔、多梯度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和独特的气候,对中药材及猕猴桃、刺梨、红豆杉等特色经济作物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全面实施“3155工程”,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我市地处川、滇、黔、桂四省结合部,长江、珠江上游分水岭,随着国家实施系列大区域合作战略,在我市交通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后,近海、近边、近江的潜在优势逐步变为现实优势,只要搭建好平台、借助好窗口,我市将成为面向东南亚的双向桥头堡及面对东南亚国家的出口、加工、物流基地。五是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我市处于贫穷落后地区,人民群众渴望发展、渴望富裕的意愿强烈;现代农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既是我们的短板,更是我们的潜力所在;在体制、机制上,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做法,降低改革成本。这些都将为我市后发赶超注入动力。

三、实现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措施

面对2015年依然复杂的发展环境,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应切实做到九个更加注重。

(一)更加注重顶层设计,认真抓好“十三五”规划编制

切实做好“十二五”规划收官。要对表算账,紧紧盯住“十二五”规划6个方面41个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查缺补漏,采用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攻坚克难,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为“十三五”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切实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突破点,精心做好“十三五”前期重大课题研究,认真吸纳课题研究成果,科学编制好“十三五”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各项规划细化至各年度目标任务,达到“好、精、深”的规划编制目标要求。在推进“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中,按照四化同步、“五位一体”总布局,高举循环经济发展旗帜,坚持主基调主战略,统筹谋划全市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各项任务。以“产业循环、产城互动、生态建设、综合配套、持续发展”为主线,以建成“产业更加优化、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的经济强市为目标,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大健康旅游目的地为战略定位,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社会民生事业发展为重点任务,守住发展、生态、安全“三条底线”,推动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市齐头并进,科学、合理测算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谋划好项目,制定好措施。加大对接和协调力度,争取我市有一批重大工程、重点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级规划。

(二)更加注重投资拉动,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环境

强化项目谋划。继续充实完善市级项目库,确保项目总投资达到1.9万亿;进一步优化项目储备结构,提升转型升级项目个数及投资占比。筛选一批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的重大项目加快前期工作,大力争取省级项目前期经费,尽力加大市县两级项目前期费投入。

强化项目开工。抢抓国家实施“七个投资工程包”机遇,深度对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投资需求,更加注重新开工项目的结构和质量,初步谋划2015年集中新开工项目1419个、总投资2716亿元,计划完成投资852亿元,其中一季度集中新开工项目400个,总投资768亿元,年度投资计划286亿元。

强化项目推进。初步预计2015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750亿元、农业投资147亿元、城市建设投资261亿元、房地产投资200亿元、交通投资90亿元、水利投资62亿元、社会事业投资160亿元。着力抓好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2015年初步安排市级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468个,总投资6422.7亿元,计划完成投资879亿元。加强主动协调、上门服务,积极帮助解决项目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督促业主倒排工期、全力推进,使投资真正落到实处;指导项目业主完善项目入库要件,做到项目、投资应统尽统。

强化要素保障。紧紧抓住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精准刺激措施的机遇,争取国家和省对我市资金上的支持和倾斜;强化政、银、企合作,争取更大信贷规模,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大力推广PPP等新型投资模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本;进一步完善“借、用、管、还”财政金融联动机制,设立政府性债务风险化解准备金,规避政府债务风险;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长效机制,全力做好土地收储,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水平;进一步推广并联审批,提高手续办理效率,严格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规划选址审查。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交通建设“三年会战”和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大力实施“铁路建设大会战”。全力做好安六城际铁路和沪昆客专盘县段等重大项目协调服务,确保沪昆客专盘县段2016年建成通车;积极推进水城至盘县城际铁路、安六城际铁路综合枢纽站、盘县松河至响水运煤专线、盘县机场前期工作;配合做好纳雍至六盘水铁路、六盘水至威宁城际铁路建设协调服务;杭瑞高速六盘水段建成通车,加快盘兴高速建设,开工建设香都高速六威段,加快推进纳兴高速境内段前期工作,争取六盘水至宜宾高速纳入《贵州省交通十三五发展规划》;完成国省道改造97公里,开工建设一批重点区域干线公路、旅游公路;积极配合省实施好光照库区航运建设工程,力争北盘江航运建设工程纳入《西江航运干线航道建设规划》。力争纳入“三位一体”规划水源点项目全部开工,加快推进出水洞、朱昌河、观音岩、懒龙河等水库建设,建成卡河水库、红岩水库等骨干水源工程,加快推进英武河、连山河等大型水库前期工作,大力推进六枝、钟山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盘南中型灌区建设,加强地下水开发利用,切实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完成电网投运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5座,线路431公里,改造数字化变电站3座、投运2座,加快推进市中心城区集中供热建设,完成新增100万平方米供热任务,开工建设中缅天然气管道六盘水支线工程、六枝天然气液化项目,完成红桥LNG输气站建设。加快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会战”,全力推进“宽带六盘水”等重点工程建设。

(三)更加注重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快释放市场活力。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方综合调控体系,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职责,做好规划、财政、投资、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的协调配合。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管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管理,主动对接国家和省取消、下放的审批事项,规范和优化审批流程,实现依法、高效审批。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力度,加大向社会购买服务推进力度。深入推进“营改增”,组织实施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完善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管理制度,清理和规范税收优惠政策。深入推进城乡规划“多规融合”,推进城乡统一用地市场改革,开展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全面开放市中心城区、县城、建制镇落户限制,推进户籍、土地、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城乡一体化配套改革。启动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制改革,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014〕43号、国发〔2014〕60号、国发〔2014〕62号文件精神,把握政策界线,加强地方债务管理,统筹做好项目融资需求,规避融资风险。大力探索和推广PPP模式,充分用好特许经营、政府定价机制、贴息补助等有效手段,对符合PPP模式适用范围的市政、交通、水利、生态基础设施及医疗、旅游、康体养生、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项目大胆探索、大胆尝试、大胆合作,重点在轨道交通、学校、医院、停车设施、垃圾处理、再生水等领域推出一批市场化试点;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努力营造有利于保障项目投资的政策环境;创建特色农业、能源、循环经济、旅游等创投引导基金;大力支持企业上市,重点引导和帮助中小微型企业在新三板上市;降低银行业对微型企业贷款的门槛,降低微型企业融资成本,切实解决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建立财政、金融等各方联动的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制度。

深化生态建设体制改革。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用途管制制度、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对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落实用途管制;制定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推动环保市场发展,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领导干部责任审计;推进环境保护费改税,探索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建立完善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机制;启动北盘江流域生态文明改革试点。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搞好国有企业改革方案设计,做到一个企业、一个方案,加快引入战略投资者对国有企业进行改制重组,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本战略布局,增强改革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出台加快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政策措施,制定出资人审查事项清单及配套制度,改革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建立健全市属国有企业负责人管理办法。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水城县整县推进试点。按照“产权转股权、资本转股本、农民转市民”的要求,鼓励和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深化价格体制改革。承接好国家、省价格管理权限下放工作,向县级下放部分市级管理权限。《贵州省定价目录》外的商品、服务价格,均由市场形成价格;加强价格调节基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努力保障民生,高效发挥好价格调节基金的作用;加快价格改革步伐,运用好定价机制,发挥价格杠杆作用,通过改革促进基础设施、社会公用事业、公益事业快速发展,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严格推行重大决策事项听证、公示、征求意见和专家咨询制度,提高决策透明度;整合执法主体,推行综合执法,解决多头执法、以权压法问题,加强执法人员教育和培训,提升执法能力和水平;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司法监督,加强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内部监督,支持新闻媒体监督,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监督权力;严格执行行政问责制度,加大作风建设监督检查力度,大力推行政务公开。

(四)更加注重开放带动,进一步提高区域合作水平

进一步借势扬势。把握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战略实施机遇,努力培育外向型经济。一是精准对接和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战略,编制《融入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方案》,借助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中国—南亚博览会平台,面向东南亚和南亚,打造“双向桥头堡”,加强与瑞士、新加坡、台湾的合作与联系,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在更大范围布局我市生产力。二是主动加强攀西—六盘水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川滇黔十二市州合作与发展峰会等区域交流活动。加强与昆明、曲靖等城市的区域合作,签订两地政府合作框架协议,主动融入滇中城市经济圈,充分借助昆明南博会平台,实现工业、农业、旅游业等领域互动发展。加强与泸州、宜宾等城市合作交流。借助区位优势及良好交通条件,沿江、沿边设立开放发展窗口,成为对外开放重要平台。加强与大连市交流合作。三是加强与黔中经济区的融合,推进与贵阳市、黔西南州等市州《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落实,推进毕水兴及周边区域经济合作,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四是加快推进临空经济区、“无水港”、加工贸易承接地、出口基地等载体建设,力争国家尽快批复成立六盘水海关和检验检疫机构。

进一步借力用力。用好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六盘水分论坛、凉都消夏文化节两个平台,举办好一批开放性的经贸交流合作和文化交流活动,加快资金和人才要素的集聚。切实发挥好驻外机构招商引资“窗口”和对外通道作用,重点实施精准招商,依托我市在资源、气候、区位、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做好项目包装和推介,完善招商引资机制、体制,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千方百计引进大企业、好企业,推动签约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

(五)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立足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立足创新链布局资金链,争取国家和省创投基金支持,找准创新突破口,抓好科技创新,大力实施管理改革、开放合作、企业培育、金融融合、服务能力提升“五大科技行动”,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活动。一是注重外引。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积极引导企业与市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积极创建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六盘水分院;深化我市与省科技厅合作,加强项目申报及实施,争取紫森源、安凯达、新蓝天等企业重大专项项目申报工作取得突破,力争更多科技创新项目进入省级以上规划和今年实施计划。二是注重内生。切实提高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水平,大力做好产业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强与周边区域协同创新;大力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启动六枝经济开发区、红果经济开发区、水城经济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6个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形成多项关键技术专利或专利群。

开创民营经济新局面。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相关政策措施,制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资助管理办法,着力破解民营企业“准入难、融资难、政策落地难”问题,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政、银、企”三方联席会议制度,争取更多信贷支持,保证企业正常生产运营。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8万户,新增注册资金200亿元;深入推进民营经济五年行动计划,完成民营经济增加值660亿元,增长22.5%,占地区生产总值55%;完成民间投资780亿元,增长25.8%。

(六)更加注重转型升级,进一步推进产业协调发展

围绕“农民富、生态美”推动一产转型。围绕打造“喀斯特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区”,以“3155”工程为抓手,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结合,实现农业农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大化和有机统一。一是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要求,完成“3155”工程种植85.5万亩,完成苗木培育基地1万亩,新增1个以上发展型园区为引领型园区,新增1个以上市级园区为发展型园区,高标准建成六枝郎岱、盘县滑石、水城米箩、钟山大河等8个示范园区;新增茶叶1.95万亩以上、油茶5.8万亩以上、核桃7.2万亩以上、红豆杉0.7万亩以上、刺梨7.7万亩以上、蓝莓及车厘子等特色经果林3.4万亩以上,规划建设一批万亩中药材基地,粮经比得到进一步调整。二是着力打造凉都圣果、凉都红豆杉、凉都春芽、凉都核桃、凉都刺梨、凉都红樱桃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大力引进、培育和推广一批优良品种,引导本地企业转型发展特色产业,引进和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全力打造一批和省级龙头企业,新增省级、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25家以上。三是充分发挥机关干部挂村、驻村引领作用,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鼓励和扶持返乡大学生和创业人员、乡土人才创办示范园、示范场和加工企业,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0个以上。四是加大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健全金融支农制度,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盘活村级资金、资产和资源,丰富村级集体经济业态。

围绕“结构好、效益高”推动二产升级。高举循环经济旗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跟踪和对接,力争国家发展改革委尽早批复《六盘水市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发展规划》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为契机,积极谋划、建设一批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加快盘北、路喜、盘南、董地等园区煤-电-焦-气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快煤层气、页岩气和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推动盘江、水矿、六枝工矿加快传统煤业和现代煤化工一体化发展,加快水钢循环经济轻型墙体材料和钢材深加工项目建设,确保黔桂天能5万标立方每焦炉煤气制LNG项目建成投产。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工业“百千万”工程为载体,抓好存量、提升质量,巩固传统支柱产业基础地位,推动煤炭、电力、钢铁、铝业、建材等传统工业企业开足马力生产。支持鼓励传统工业企业瞄准市场,优化产品结构,推动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帮助水钢、六枝工矿等国有大企业解决融资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困难,加快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加快建设“六化”矿井,大力延长煤炭资源利用产业链,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支持黔桂天能大力发展煤焦化精深加工产业,支持宏狮煤机、盘江矿机等加快技术改造提升,推进上海华谊集团与水矿集团深度合作,大力支持盘江控股集团、水城矿业集团、六枝工矿改革改制工作。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以大数据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支持钟山呼叫中心产业园建设,加强与富士康的深度合作,支持盘县LED产业园、红桥梅安森等企业发展;利用我市气候优势和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加快发展新医药大健康产业,支持红豆药业、汉方集团、三特药业、宏奇药业、圣济堂药业做大做强,引进一批知名药业企业入驻我市;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快建设一批新型建材产业基地,支持安凯达等企业研发新型建筑材料;加快推进煤矸石提取铝、铁、钛工业化生产。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按照“签约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竣工、建成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达产”的要求,加快完善园区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完成投资490亿元,提高园区资源要素聚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围绕“市场活、可持续”推动三产优化。加快发展旅游业。借助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实现重大突破的良好机遇,依托气候优势,打造面向及东南亚国家“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围绕“中国避暑休闲城市、山地户外运动基地、山地康体养生度假圣地”的功能定位,加快景区品牌推广力度,大力推进野玉海、牂牁江、妥乐古银杏、韭菜坪、玉舍雪山滑雪场、坡上草原、月照养生谷、哒啦仙谷、娘娘山、廻龙溪、百车河、以朵影视文化城等景区深度开发;全力挖掘全市范围内六个大水面—“六盘水”内涵,实现“六盘水”初具旅游观光价值;开工建设梅花山国际生态休闲度假区;建成海坪等一批旅游小镇,创建六枝郎岱、毛口通用航空文化小镇;实施“乡村旅游、富农工程”,推进一批旅游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景区“吃、住、行、游、娱、购、文化、科技”八大体系,进一步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四格至毛口旅游精品线路、野玉海1至6号路等一批景区公路,加快完善景区游客服务中心、餐馆、购物中心、文化展演等设施,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推进数字旅游和智慧旅游,提高景区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接待质量,改造提升既有特色酒店、精品客栈、宾馆、疗养院等住宿基础设施,打造推出一批精品度假酒店和公寓式度假酒店,改造提升一批乡村旅馆,加强标准化旅游服务体系,加强导游队伍建设,全年旅游总收入增长30%以上。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和后台服务机构,力争引进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和光大银行,加快推进六盘水农商行组建工作,按照“成熟一家、改制一家”的要求,积极推进六枝、盘县及水城信用联社改制工作。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研发设计、文化创意、节能环保、大健康等行业,重点推进贵州西部电子商务园、红桥物流园区、月照机场临港产业园、六盘水南方煤炭储备交易中心等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推进六盘水电子商务产业园和西南盘兴电子商务公司建设。加快发展其他服务业。加快中介服务业发展。提升家政、健康、养老、社区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推进凉都养老院等项目和社会化养老服务基地建设。重点打造人民广场、荷城花园、凤凰城市综合体三个总部和楼宇经济集聚区,以大型商场为主要载体,着力打造成高端商业聚集区,激活消费者购买能力。

(七)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促进产业绿色发展

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深入开展“绿色贵州”三年行动计划,以深入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三线六带”特色产业带为抓手,将特色农业种植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水平。以“3155”特色产业为载体,以退耕还林还草和石漠化治理项目为支撑,用三年时间集中完成荒山绿化、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150万亩。森林覆盖率每年增加3个百分点以上;建成地表水环境质量检测系统,深入实施重点流域河长制;运用好定价机制,做好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建成市污水处理厂,按标准改造提升8个、新建6个城镇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7%,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加快推进水城河综合治理;上下联动治理空气污染源,两年内取缔市中心城区燃煤锅炉,机动车尾气监测“黄绿标”覆盖率达90%,提高空气质量优良率。

促进产业绿色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指标任务。扎实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保首钢水钢4#、5#烧结机及六枝工矿、盘江矸石发电厂等企业污染物超标排放通过整改验收;加大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推动紫森源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今年上半年完成中试,加快推进钟山区垃圾焚烧发电、水城县海螺和盘县三合水泥窑协同处理垃圾等项目,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5%以上。

(八)更加注重统筹城乡,进一步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

提升城市形象。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提升城市形象,缩小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快推进“三地同城”发展,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设计、高质量建设,加快打造100万人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和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全力推进市中心区路网建设,力争上半年建成机场高速,年内建成康乐南路、麒麟路、德宏路、红桥东路、凤凰路东段,争取采用PPP模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立项和开工;全面推进棚户区改造;统筹推进钟山大道和人民广场人防工程、月照水厂以及其他供水、供电、供气、防洪排涝等基础设施及功能配套建设,建成市污水处理厂工程。进一步加强县城建设,努力把盘县建设成为贵州靓丽的西大门,把六枝打造成为现代化精品城市。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四创”活动,规范城市管理秩序,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信息化、规范化水平。

打造特色小城镇。坚持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景互动融合,把小城镇建设与旅游景区景点、“3155工程”、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六项行动计划等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城镇产业支撑,推动城镇可持续发展。加强城镇供水、供电、排污、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配套,提升城镇承载能力。加大特色城镇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完成35亿元以上。大力实施“8+X”项目,确保完成投资50亿元以上。启动10个以上特色小城镇建设,新增省级、市级示范小城镇各1个以上,打造建设柏果镇、岩脚镇、郎岱镇、玉舍镇省级“样板镇”示范点,推广1个示范小城镇带动N个美丽乡村的“1+N”联动模式。

加快改善农村面貌。加快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加强整乡整村推进、集中连片改造,每个县区打造1个以上升级版示范点。建成通村油路(水泥路)1750公里,行政村通畅率达90%;实施县乡道改造19.2公里,实施通组(自然村寨)路面硬化350公里,建设乡镇客运站6个。新增解决180个行政村23.5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增耕地灌溉面积7.87万亩以上。完成5000户小康房,改造农村危房1.5万户。新建及改造电网线路700公里,农村一户一表率达到100%。新增109个自然村通电话,覆盖率达到100%,新增76个行政村通宽带,覆盖率达到99%,完成17个空白乡镇邮政局(所)补建,实现乡镇邮政网点全覆盖。加快实施村寨道路、农户庭院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覆盖700个自然村寨。

(九)更加注重民生保障,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扶贫攻坚水平。把扶贫工作作为民生工程来抓,确保全年实现9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5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2万人,贫困人口发生率下降到17%以下。按照“六个到村到户”要求,做好扶贫对象的动态监测管理,落实好中央、省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政策,有针对性地制定、落实逐村逐户帮扶措施,做到规划到村、项目到户、脱贫到人。创新扶贫工作新格局,进一步推进千企帮村、万户结对,完善扶贫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机制,加强对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贫困乡镇考核办法,突出结果导向;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完善精准信息录入,对贫困村、贫困人口实现精准瞄准、精准帮扶、精准管理。

切实加强社会保障。继续实施“3个15万”扶持政策,新增微型企业1300户;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6.5万人;完善保障性住房分配使用机制,建设保障性住房4378套,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68101套,改造农村危房1.5万户;实施扶贫生态移民7100人;制定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方案;全市基本社会保险参保覆盖率达90%以上;城乡居民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10%以上,城市低保月平均保障标准从430元提高到473元以上,农村低保年平均保障标准从1923元提高到2115元以上。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实施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计划,努力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新建、改扩建13所公办幼儿园,完成74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善工作;全面推进中小学塑胶运动场建设工程,实现农村小学寄宿率达30%、农村初中寄宿率达70%的目标;完成全市地质灾害27个学校治理;扎实推进教育“9+3”计划,力争高中教育城实现招生,加快以朵职教城建设,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和中职教育办学水平;加快六盘水师院二期、六盘水职院二期建设,确保六盘水师院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院校办学评估。统筹抓好爱国卫生工作,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加快发展卫生计生事业,制定出台鼓励社会办医的配套政策,全面实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快凉都人民医院建设,支持市妇幼保健院、市二医、市中医院引进社会资本办医改革,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3所,规范化建设村卫生室100个;夯实人口计生基层基础,有序推进“单独二孩”生育政策和“四项制度”落实,确保实现人口计生“三降一升”目标,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抓住省实施“八大文化惠民工程”机遇,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盘活凉都体育中心、凉都大剧院等资产,举办好市第二届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大会,继续举办夏季国际马拉松赛、凉都消夏文化节、全民健身综合运动会;加快老王山生态型多梯度高原运动训练示范基地大本营一期、野玉海耐力性高原训练基地建设。加快推进西福园公墓和市殡仪馆迁建项目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未成年人预防犯罪工作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各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践群众路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各项方针政策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坚持主基调、主战略,以强烈的责任感在挑战中争取主动,在机遇前抢占先机,保持定力、深处着力、精准发力、开足马力,全面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为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精彩评论

亲,登陆后才可发表评论哦~,立即登录

发布已输入0/200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